新区提速建设效速兼取实力之城
时间: 2017-03-15 来源:滨海时报 作者:王森
◎到2021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0%,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
◎新区大力发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油气开采和储运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装备、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关键配套设备等海洋工程产业领域。依托新区的产业基础,2017年,本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聚集区。
◎新区圈定改造升级一批、产业转型一批、关停重组一批和载体升级一批四大路径,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改造提升,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如今,4500多家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近年来,滨海新区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未来,新区将积极建设效速兼取的实力之城,率先闯出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到2021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0%,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
先进制造业大发展
就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距离北京一百多公里的滨海新区举办了一场以海洋高端技术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吸引了中俄两国海洋经济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企业家。如此高水平的论坛何以落户新区?在出席此次论坛的嘉宾看来,这得益于新区在海洋经济领域积累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新区大力发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油气开采和储运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装备、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关键配套设备等海洋工程产业领域。去年,天津开发区企业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更是体现了新区海工企业的发展实力。依托新区的产业基础,2017年,本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聚集区。
海工产业的强劲崛起,是新区先进制造业大发展的注脚之一。过去三年,随着新区233个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在优质项目的助推下,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粮油轻纺成为千亿级产业,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并建成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近年来,新区还在积极推动存量优化。早在2014年,新区提出“三年内,3500家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提高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800家以上、产业园区每公顷税收提高50%以上”的目标,并就此圈定改造升级一批、产业转型一批、关停重组一批和载体升级一批四大路径,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改造提升,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如今,4500多家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
“新区融资租赁领跑全国”,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根据最新公布的一项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总部设在天津市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不含单一项目租赁公司、分公司和海外收购的公司)达到1185家,比年初的697家增加了488家,其中多数设立在滨海新区;同时,本市融资租赁总部企业注册资金达到约5013亿元,比上年年底增加了2330亿元,增幅86.8%;本市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1.91万亿元,比上年年底的14100亿元增加5000亿元,增长35.5%,占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53300亿元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新区飞机、国际航运船舶和海工平台租赁业务更是分别占全国的90%、80%和100%。
融资租赁产业的一骑绝尘,带动了新区创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326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620亿元,年均增长15.8%。在新区现代服务业的舞台上,不乏金融业这样的靓丽主角。近年来,新区商务物流、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加快聚集,港口主要指标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50万标准箱,世界第四大港地位进一步巩固。旅游会展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举办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等高端展会200余场。
伴随着新区向现代服务业的聚焦,过去以制造业闻名的经济功能区,如今也在书写着服务业的新篇章。天津开发区提出,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到3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0%,形成金融服务、现代商贸两个增加值超300亿元行业,以及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四个增加值超150亿元行业,亿元楼宇超过2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