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全国首个建筑垃圾资源化 CCER碳交易示范项目正加紧建设

时间: 2017-04-28    来源:中国建材报    作者:黄 莹
  本报讯 全国首个建筑垃圾资源化CCER碳交易示范项目——山西省大同市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工厂项目目前正加紧建设,预计7月底一期工程基本完工,8月可投入使用。
 
  据介绍,该项目是大同联绿作为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核心成员及全国重点示范项目,致力于建筑垃圾的分类与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应用以及国产化中的关键产业装备应用。项目总投资7.4亿元,建成投用后,年处理城市建筑垃圾150万吨,年处理道路沥青混凝土垃圾50万吨,共计200万吨,生产再生骨料、再生活性微粉、公路用无机料、干混砂浆、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制品、陶粒、园林土等;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55831m2,可有效解决建筑垃圾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的问题。
 
  同时,本项目使用《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微粉制备低碳预拌混凝土减少水泥比例项目方法学》《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温室气体减排基准线和监测方法学》[2016年第六批和第七批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的备案(发改办气候备[2016]35号、247号)]两个碳交易方法学,成为全国首个建筑垃圾资源化CCER碳交易示范项目,为山西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据了解,做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每年消耗大量预拌混凝土,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和2013年我国预拌混凝土产量约为18.5亿立方米和21.9亿立方米。由于市场作用下混凝土的需求量持续上升,其带来的环境方面的影响就是直接导致高污染、高排放的水泥产能的跟进。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治理造成很大压力,亟待通过建筑垃圾资源化缓解环境压力。而通过回收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置后生产出建筑垃圾再生微粉,可以替代预拌混凝土中部分水泥来制备低碳预拌混凝土。推广这项预拌混凝土低碳工艺和技术,在缓解建筑垃圾环境压力的同时,可以减少水泥消耗,从而降低水泥生产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减碳技术主导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建筑行业亟须变革,发展低碳建筑已然是大势所趋。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建设低碳型企业,减少建材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具有极高的创新性与前瞻性,同时也能为即将开展的国内自愿减排交易奠定基础。
 
  该项目位于大同市大同县新能源产业园内。再生活性微粉模块已初具规模,南北料仓设备基础钢筋绑扎、模板支护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高性能混凝土模块土建工程已经完工,主体设备安装施工完毕,工人们正在做辅助设备安装施工。
 
  该项目的施工方大同联绿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项目部现场经理吴晟向记者介绍说,该项目总投资7.4亿元,年处理城市各种建筑垃圾200万吨,生产再生骨料、再生活性微粉、公路用无机料、干混砂浆、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制品、陶粒、园林土等。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占地280亩,去年10月开工建设,完成了场地平整、围墙、现场临建及部分设备基础施工等工作。今年2月15日复工,一期分再生混凝土、再生活性微粉、再生干混砂浆、再生砖、再生无极料、再生陶粒、再生沥青混凝土这7大模块,目前再生混凝土、再生活性微粉、再生干混砂浆这3个模块的土建基本完成,其他模块2个月内将完成土建,预计7月底一期工程可基本完工,8月份可投入使用。(黄 莹)
友情链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