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比拼绿色供应链的竞技场上,品牌商们使出浑身解数,对于拥有百年基业的他们来说,环保投入是有价的,而品牌声誉是无价的。
讲好故事
衣橱永远是女人的一个矛盾体,旧衣物弃之可惜,新衣裳无处安放。
快时尚品牌H&M正在试图解决这个矛盾,以帮助她们提升衣橱使用空间。近年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旧衣回收计划:顾客可以将长期闲置或是不穿的旧衣服,放在H&M门店的回收箱里,无论是T恤、牛仔还是夹克衫,也不论什么服装品牌,都可以换回一张折扣券,在店中购买任何东西。
“这些回收上来的废旧衣物,我们将进行分类,无法降解的将进行科学填埋,可以再利用的将重新加工成衣料。”H&M中国区首席代表Fischer Irmgard在近日举办的“可持续发展与商业实践——2015绿色供应链论坛”上表示。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都有大量的纺织品被填埋处理,其中可重新利用的纺织品和衣物的比例高达95%;而生产同等数量的衣物,则要耗费大量资源,比如生产1000克棉布就需要消耗2万多升水,而这仅仅可制成一件T恤和一条牛仔裤。
H&M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梦想是最终真正实现闭环生产,旧衣回收行动是将衣服回收起来做成新的,而非送到垃圾场,这就意味着零周期浪费。
当然并非只有H&M在进行可持续发展计划,2007年1月,跨国零售集团玛莎百货宣布启动耗资达2亿英镑的环保计划“A计划”。这一计划涵盖了减少碳排放、处理废弃物、使用可持续原材料、公平贸易、健康五大方面,目标多达100项。
据悉,在这100项目标里,包括460间分店全部实现碳平衡运作,尽量在本土和爱尔兰进货,不把任何废弃物送往垃圾填埋场,50%的货车改用生物柴油,减少20%的用水量,使用100%可回收包装和塑料袋,把回收的塑料瓶用于制作涤纶衣物等等。
缓解气候变迁没有B计划可言,所以玛莎这项行动被命名为“A计划”。
在玛莎百货的整体碳足迹中,店面所排放的碳占最大比例,其中80%的排放量都来自店面营运所需的照明、冷藏与空调电力。
为了缩减碳排放量,玛莎百货开设“环保店面”,这类店面经特殊设计,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其他店面低95%,使用能源则比其他店面少55%。所有新开设以及重新装修的店面也都采用了环保店面60%的创新特色,其中包括能源效率较高的照明设备、自动关闭水龙头及两段式冲水马桶等省水设施。
谁来买单?
品牌商们不断执行和宣传自己的环保计划,一方面是为未来发展做出战略规划,另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注重环保的消费者。
Conscious Collection是H&M开发的可持续性时装系列,2009年面市,之后每年都会推出这一系列的产品,产品完全由环保面料和其他可持续物料制成,而且价格并不昂贵。
H&M推出这一产品系列的商业逻辑是:如果环保概念能够打动消费者,那么买一件这个系列的服装就是跟随潮流时尚。如果是那些环保意识不强、对可持续性时装存在疑问的消费者,可以被这个系列服装优惠的价格所吸引,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引导他们绿色消费。
品牌商为打造绿色供应链付出了相应的成本,但是在引导顾客绿色消费的过程中还是遇到很多困难。玛莎百货也推出过类似H&M的环保服装系列,但是在销售过程中却遇到障碍。
玛莎百货品质及合规部总监Rebecca Thompson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大多数消费者更关心服装的样式和颜色好不好看,价格便不便宜,而不那么关心服装背后的环保价值。
玛莎内部通信前负责人罗伯特·纳托尔(Robert Nuttall)曾表示,在“A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公司买进了大量的带有“公平贸易”(关于全球劳工、环保及社会政策的公平性标准)标志的棉花,然而这些棉花制成的衣服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是更好地与消费者打交道,引导他们减少浪费。不过消费者意识是最难改变的,我们必须了解他们需要什么。”Rebecca Thompson说。
全球最大快消品公司——联合利华在2010年启动了可持续行动计划,在此之前,公司对消费者行为做了充分的调研。
联合利华发现,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行为对公司实施可持续行动计划至关重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例,与整个联合利华供应链相关的70%的碳排放来自于消费者。
“所以我们在考虑,如何研发一些产品,能在我们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中,在日常消费者的行为中,把可持续计划逐步实现。”联合利华北亚区沟通与可持续总监吴亮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
吴亮认为,一个企业首先要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然后才能谈及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如何与公司产品相结合上,她表示,活动内容本身要让消费者简单易懂,比如“力士一人一元一平米”活动,消费者买28块钱力士的产品,就有1块钱捐到西藏,在当地植草,改善高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