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智能驱动,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代表们纷纷发声,各种观点的提出,体现了大家对智能制造的关注。
从制造到“智造”不只是机器换人
全国人大代表、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高德康坦陈当下传统制造业生存之困。
“推动中国‘智造’,振兴实体经济,必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国制造2025》已经出台,具体到纺织服装行业也面临由大向强的转型。比如去年我们投资5600万元进行仓储智能化改造,流水线上用工少了,但劳动效率却上升了30%。”高德康说,“‘智造’,并不是简单地用机器替代掉部分重复劳动的生产线上的工人,而是要让‘智能化’融入企业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促使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性能更优、营销和服务更健全完善,让企业管理运转更顺畅。”但高德康也提出,现在有很多企业有智能升级需求,却不知从何下手,缺少技术和方案,企业、智能制造软件开发运营商、相关科研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应该积极整合推进智能制造的各种资源,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雇佣军之忧”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外强内弱”形势严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但资料显示,目前75%以上高精度减速器、高稳定专用伺服电机、高性能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售价居高不下。6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日本、欧洲企业垄断,国外机器人企业正陆续进入我国并扩大产能,自主品牌企业发展空间在缩小。
“雇佣军之忧”即我国机器人产业空心化风险也较明显,相当一部分企业以集成组装生产为主,停留在模仿、跟随和简单集成阶段。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存在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的局面,高端机器人以及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缺少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战略布局。同时,对企业来说,工业机器人的更新换代需要大量成本,若现在大量中低端工业机器人占据了市场,将带来今后企业升级的困惑。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突破领域,尽快研究出台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十分重要的。建议各地政府为中小企业应用本土产品实现“机器换人”提供解决方案、给予资金扶持等。“机器人的应用十分宽广,相关人才培养计划也应摆上日程了。”
智能制造要以数据为核心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表示,真正的智能制造,不是高级自动化,而是要以数据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作用在制造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产生价值,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的生产和服务。孙丕恕还指出,中国各级政府都在强化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的支撑服务,必然对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产生大量需求,为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平台资源的整合应用,应从国家层面考虑合理化配置使用。
《中国制造2025》并非照搬德国工业4.0
最近几年不仅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计划,德、美、日、英、韩等国也均提出了自己的国家级工业战略,以适应并引领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浪潮。其中的代表,就是2013年德国的“工业4.0”战略。不过,《中国制造2025》并非是德国工业4.0的照搬和沿袭,而是中国国情的特有产物。
德国工业4.0的核心内容更加关注工业生产方式的“质的变化”,《中国制造2025》则是希望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实现结构的变化和产量的增加。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需要补课。若使用发达国家工业标准来衡量,中国很多企业现在还没达到2.0,因而在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要循序渐进,需要补上2.0的课,还要推进“中国智造”。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恰恰是缩短差距的最有效手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董事长白晓光认为,“随着新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等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兴起,从而重新塑造全球产业的竞争格局,这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提供了契机。”